-
《無聲告白》_讀后感_1700字
(2020-02-06 01:21:11) 讀后感 -
《無聲告白》_讀后感1700字
2020.02.02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當我讀到封面上的這句話,說實話它完全勾起了我的閱讀興趣!當你總在想“我是誰,我能成為誰”,你就會希望有人可以告訴你,“你是誰”,我抱著這樣的心理打開了這本書!
小說一開始就告訴我,莉迪亞死了,沒有人知道她為什么死,她的家人在尋找她死的原因,沒有人愿意承認她的死或許與自己有關!
莉迪亞出生在一個混血家庭,父親詹姆斯是華裔,母親瑪麗琳是純正的美國白人。詹姆斯厭惡自己外表的與眾不同,忍受嘲笑、孤獨和擱置,他的經歷告訴他合群是多么重要,所以她希望莉迪亞可以不要遭受他所遭受的一切,他的每一份禮物都只是希望她可以成長為一個合群的姑娘免受傷害,但是他卻從未告訴過她禮物背后他過去真正的遭遇,那些禮物背后未說的話才真的重要和打動人心!
瑪麗琳相反,她希望自己與眾不同,或許更準確一點她希望自己與母親不同,這代表她不愿意成為像母親一樣的家庭主婦,但是為什么她有如此大的抵觸情緒,我想是因為她意識到她也被希望活成母親期望中的樣子,而她明確的表達了反抗,她想要成為自己,職業醫生是與家庭婦女完全不同的群體,代表著獨立,夢想,自由,所以她心之神往,而對家庭婦女嗤之以鼻!事實上我并不認為她真的厭惡成為家庭婦女,或者多么渴望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這只是她的一種抗爭方式,“沒人應該告訴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只想成為自己”。我想在這個層面上她或許成功了,她擺脫母親的控制成功入學哈佛,在一眾男生中維持鎮靜,自信,沉穩!但是很遺憾她又親手毀了她所希望的未來,她愛上了詹姆斯組成家庭,當然我并不是說這個選擇不好,我只是覺得多年以后當她為母親收拾遺物后,意識到自己居然過著和母親一樣的生活時,她不應該感到憤怒和失望,這是她自己在沒有征求任何意見的情況下所做出的選擇—結婚!是她自己的選擇創造了現在的生活,而她應該學會為選擇負責!當家庭放緩了她實現夢想的腳步,她一意孤行決定離家去實現當初被擱置的夢想,沒有一個招呼,就離開!我不知道為什么她不和她的丈夫談一談呢,每一次做出重大決定的時候她都是一個人,她從來沒有征求過家庭的意見!我不確定但是我想在她的潛意識里或許她認為家庭是阻礙她夢想的最大阻力,至少不是助力!夢想又一次受阻,她將自己的夢想移駕到了莉迪亞的身上,而與此同時是對內斯和漢娜的忽略,這不是夢想這是執念!一開始她只是想要與眾不同,而不同的方式就是成為與傳統家庭婦女不同的人,她擺脫母親的期望,為自己設立期望,知道不想要什么,知道想要什么,這真的很棒!但是她范了錯誤,她沒有聆聽,她只是想要把女兒塑造成另一個自己,代替她完成夢想!沒有人可以代替她,就像她莉迪亞無法一直假裝成為她!
在這個故事里,莉迪亞,內斯和漢娜是家庭期望的受害者,莉迪亞不堪期望重壓,一直假裝活成了那個讓父母開心卻自我壓抑的孩子,內斯抑制表達的欲望主動退出被關注的中心,而漢娜從一開始就熟悉了被忽略,成為了家庭里的隱形人,敏感的感知每一個人的情感變化!家庭、父母的影響在這里顯愈發重要,當我想知道一個人為什么成長為了今天的樣子,我或許應該去看看他生活的家庭!
詹姆斯是他自己期望的受害者,他一直希望自己合群,亞裔面貌讓他自卑,他一直無法正視自己,無法接受自己,比起實現任何期望,我想學會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都永遠是第一步且最重要的一步!
瑪麗琳,我尊敬她是因為她有自我意識,但我無法喜歡她是因為她不愿意接受選擇的帶來結果!就像《性愛自修室》里Maeve母親抱怨說,自己的慘境都是因為自己艱難的生活所造成的,但是Maeve告訴她一切都是因為她自己的選擇所造成的!明白自己可以塑造期望的自己這很重要而且睿智,但是要明白選擇是幫助我們成為期望的自己的方式,而愿意接受選擇的結果能夠幫助我們更平靜的生活!
認識自己,塑造自己,接受自己!
“我是誰”,我只是一個出生在普通的家庭,做著普通的工作,寫下普通的文字,做著終有一天我可以財務自由游走于世界的夢,并且愿意不斷學習和行動的普通孩子!
聲明:此文信息來源于網絡,登載此文只為提供信息參考,并不用于任何商業目的。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