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史大綱》讀后感_4000字
(2019-09-06 07:34:28) 讀后感 -
《中國哲學史大綱》讀后感4000字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
胡適先生的文章,一貫淺顯易懂。把深奧的道理說淺顯,這是很大的本事。
作者給哲學做了一個定義:“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作哲學。”因為人生切要的問題很多,所以哲學分為六大類別:
一、天地萬物怎樣來的。(宇宙論)
二、知識、思想的范圍、作用及方法。(名學及知識論)
三、人生在世應該如何行為。(人生哲學,舊稱“倫理學”)
四、怎樣才可使人有知識,能思想,行善去惡呢。(教育哲學)
五、社會國家應該如何組織,如何管理。(政治哲學)
六、人生究竟有何歸宿。(宗教哲學)
從作者的這個分別來看,中國本土的哲學,是有殘缺的,殘缺主要是在第一和第六兩項。
我們首先是欠缺相對具有基本系統的宇宙論哲學。其實《易經》和后來的道家學派都涉及到了一些宇宙論,前者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說法,大抵類同于粗糙的原子論思想;后者則主要是老子所描述的那個“先天地生”的恍恍惚惚的“道”。老子所述的這個“道”,其實就是哲學上所謂的造就宇宙萬物的第一動因。
其次是欠缺完整的宗教哲學,墨家學派有一些現世的類于宗教的理念,要求愛人,要求和平,這都是基本的宗教思想特色,也是宗教哲學的最高追求。但是還是比較不完整,沒有來世的歸宿理論,自洽不足。這個缺陷,要一直等到印度的佛教進入中國,才得到完善。
第二項所謂的“名學及知識論”,主要是邏輯分析哲學。鄧析、公孫龍、宋钘、尹文、惠施,都是擅長邏輯分析學說的代表人物。但是由于后來法家,儒家和道家實際上都是反對分析學說的,因此邏輯學在中國實際上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間。以后,綜合學說一枝獨秀,分析學說歸于岑寂。這是中國哲學的一大悲劇,分析哲學剛剛發芽,尚未及進入實用的階段,就宣告消亡了。而分析學說,正是近現代科學大爆炸的基礎。
第三項所謂的“人生哲學”或曰“倫理學”,其實就是社會哲學,墨家儒家道家,都是這一派哲學的中流砥柱。社會哲學在中國可以說是非常繁榮昌盛的,所謂百家爭鳴,爭鳴的核心無外乎一點:人究竟應該如何存在?如何合理合情度過人有限的這一生。
第四項是“教育哲學”,這派哲學是儒家的拿手好戲。上教天子,下育萬民。儒家所以在舊時代一尊天下,主要就是這個教育工夫比較厲害,它能夠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的把所有人完全整合起來。侵略者進來,甚至于能夠把他們進行同化融合,這個本事縱覽古今中外,的確都是一種了不起的本領。也是中央帝國所以能夠在地球上成為獨一無二的延續發展的存在的內在原因。
第五項“政治哲學”,這派哲學在中國法家是領袖,最純粹的政治哲學。整個法家完全圍繞政治而存在,而理論,而發展。可以說,沒有了政治,就沒有了法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其他各家則未必。政治哲學在中國的發展,以后逐漸就變成了三家并立,法家,儒家,道家。再以后,儒家獨尊,道家在野,法家隱身。實際上是儒表法里,儒法各一了。
以上,是以胡適先生的大綱為依托,簡要的回顧了一下我們中國哲學的發展源起。正如大綱所體現的,中國的哲學,缺少一頭一尾,但是中間極其繁榮昌盛。換言之,也可以說中國哲學是極其注重過程的哲學。而過程所關注的,無外是現實現世。所以也可以說,中國的哲學是極其現實的哲學。這就是中國的文化缺乏哲學宇宙論,缺乏宗教宿命論的一個內在原因。
以下,結合本書,我們以名,法,墨,儒,道為序列,簡要的回顧一下各派哲學。這個順序,恰恰也正就是各派哲學在歷史上的繁榮順序。
《名家》
名家學派堪稱東周時期的顯學大派,如鄧析、公孫龍、宋钘、尹文、惠施,都可以說是百家中耳熟能詳的人物,他們都是名家學派的創立者,豐富者。
名家擅長論辯,論辯的重點有兩個:一是通過表象建立表面邏輯,二是透過表象分析本質邏輯。而這兩點,恰恰正是近現代科學進步發展的前提條件。所以名家的衰落,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文化所以在工業時代大面積落后世界的一個歷史原因。
名家所以衰落,又跟他們喜歡論辯是分不開的。法家對于擅長“以文亂法”論辯者,手段強硬自不消說。儒家也不見得手軟,孔子誅少正卯,理由之一,就是少正卯擅長詭辯。道家是反對論辯智慧的,“智慧出,有大偽”,并沒有給名家留下存在的空間。相對而言,墨家不那么反感名家,可惜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所以,名墨這兩個并不大相互排斥的學派,最終都同歸于消亡了。名家是邏輯哲學的萌芽,墨家是宗教哲學的萌芽。很可惜,它們都夭折了。
名家比較著名的論辯例子,有比如惠施的“合同異”,公孫龍子的“離堅白”。名家不好的一點,是容易陷入無用的詭辯。這也是它飽受批評的原因之一。
《墨家》
墨家的中心思想,其實還是“兼愛”,“非攻”。前者是一種人道主義,后者是一種和平主義。我們看,這兩種精神都是很積極的價值,是統治者和普通老百姓都需要的。可是為什么墨家還是最終衰落了呢?
因為墨家的思想不具有征服性和攻擊性,它至多只能防守。并且,墨家的戰爭防守術是很厲害的。然而那又如何?它終究依然是只能被動的存在,而不能攻擊和征服,去統一天下。在混亂的東周時代,尤其是戰國時期,弱者追求和平,強者追求征服。這就注定了墨家的衰亡不可避免。秦朝以法家之術統一天下以后,百家衰竭。再以后,楚漢相爭,亂世之際,誰搞你那一套愛與和平的游戲。漢朝建立,儒道崛起,墨家終于消失于無聲無息。
佛教進入中國,由于有了墨家“戀愛”與“非攻”的人道主義和和平主義理念的基礎,這個外來宗教在本土的融入非常順利。所以也未妨可以說,中土佛教印度佛教思想是與殘存的墨家精神相結合的新產物。
綜合來看,一個民族仍然是需要宗教精神的。因為,總有大量智識智智處于一般水平的人民需要精神的拯救,需要來世的安慰。
《法家》
法家是整個東周直到秦朝時期的政治哲學主流學派。直到漢朝建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法家才正式進入了全面的衰退期。以后,法家改頭換面,以儒家之殼而包裹之。所以,中國的封建歷史也有一個說法,叫做儒衣法骨。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就是以儒家之表行法家之實的代表例子。
整個東周時期,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都是法家哲學的實踐者和豐富者。到戰國末,韓非和李斯,是法家思想的巔峰時期。韓非是法家思想的理論大成者,李斯則是法家思想的實踐大成者。
法家思想的特點,從本質上說,很類似于西方哲學中所謂的法西斯主義。強調人治的法制,鼓吹領袖精神。以人民為工具,嚴刑峻法,法家治下,國家是一架可怕的戰爭機器。
在混亂時期,法家思想極容易獲得快速的崛起,達到極大的成功。這是法家思想所以在混亂年代廣受推崇的原因。然而一旦成功以后,如果不能快速的進行政治統治理念的轉型,追求和平與富裕,國家往往也就快速的衰亡。秦朝滅亡以后,法家受到了極大的冷落,逐漸走向隱身。但是法家的思想,仍然在或明或暗的不時顯現,影響著封建政局的發展。
法家是一種征服哲學,以戰爭為目的,以勝利為目標。在和平時代,法家是危險的存在。在混亂年代,法家卻是可怕的對手。
《儒家》
儒家學說的創立者是孔子。但是儒家的大部分禮儀理論卻是直接繼承于周朝,所以孔子和后來的儒家,都是理直氣壯自以為王道正宗的。這個王道正宗的含義,經由后來儒家諸子的發揚,就變成道統的精神。而傳承這個道統的,非儒家莫屬。歷朝歷代,不管是誰取得了天下,第一件事就是奉正朔,祭孔子。這是道統繼承得到承認的體現。
孔子個人的思想,強調的主要是忠,恕,仁。忠的對象首先是道,其次才是君王。恕的對象是一切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對象,就遍及萬物了。
孔子在世時,孔門號稱有賢人七十二。孔子及其弟子之后,經歷了子思,孟子,荀子的不斷發展,豐富和完善。漢朝建立以后,到儒家的集大成者董仲舒時,整個儒家統治理論基本成型。儒家的統治思想和教育理論,是非常系統非常完整的。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五常:仁,義,禮,智,信。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三綱解決誰為主的問題,在國家是君王,在小家是父親,是丈夫。在今天看,三綱是不平等的關系,這是很落后的思想。五常積極的看,是任何社會都需要提倡的精神價值。八目是個人一生修養和進階的路線圖。對于今天的時代仍然是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的。
其他重要的思想尚有如:中庸,孝悌,慎獨等等。涉及了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儒家對于每一個人一生究竟應該如何生活,如何決定生活的事物,如何看待世間萬物,都有具體的指導意見。從這個層面來講,儒家的確像極了一個絮絮叨叨的宗教,從心靈到物質,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無不細心指導。所以儒家又被稱為儒教,也可以說是名副其實。
宋明之際,儒家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期,理學和心學相繼開花結果,賦予了儒家新的價值和活力。
《道家》
道家的創立者是老子。使其蔚為大觀的,則是莊子。
道家的思想,用今天的哲學術語講,近似于自由主義。我們覺得自由主義很好,但是道家的自由主義有一點,就是過度的拔高自然精神,是一種自然主義的自由主義。如果變一下,變成是自由主義的自然主義,就很好了。在自然主義的意識上,老子很像盧梭,恨不得消滅文明,重歸無知無欲的原始時代。這個境界,老子描述為“無名之樸”。
老子最大的哲學貢獻,是拈出了一個“道”字。這個字,也可以算是可以涵蓋古今中外一切哲學的一個核心。道可以是西方哲學中的本體,可以是康德意義上的物自體,萊布尼茨的前定和諧,叔本華的本體意志;也可以是物質的規律,自然的秩序,社會發展的潛在邏輯。
用馮友蘭的哲學去觀察老子的思想,道是真際,理念端;德是實際,應用端。合在一起,就構成了真實的世界,真實的人生。道家最高的境界,就是使存在能夠達到順道而為,無為而無不為。
2019-3-24
聲明:此文信息來源于網絡,登載此文只為提供信息參考,并不用于任何商業目的。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baisebaisebaise@yeah.net